——环氧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4 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
4.1 水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
4.1.1 排放限值
4.1.1.1 现有企业自2008 年7月1日起执行表1 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限值。
4.1.1.2 现有企业自2010 年1月1日起执行表2 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限值。
4.1.1.3 新建企业自2008 年7月1日起执行表2 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限值。
表1 现有企业水污染物排放限值 单位:mg/L(pH 除外)
序号 |
污染物 |
排放限值 |
污染物排放监控位置 |
1 |
pH |
6~9 |
污水总排口 |
2 |
化学需氧量(COD) |
100 |
污水总排口1) |
3 |
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
20 |
污水总排口 |
4 |
悬浮物(SS) |
20 |
污水总排口 |
5 |
环氧氯丙烷 |
0.01 |
污水总排口 |
6 |
挥发酚 |
0.4 |
污水总排口 |
7 |
苯 |
0.01 |
污水总排口 |
8 |
甲苯 |
0.05 |
污水总排口 |
9 |
二甲苯 |
0.05 |
污水总排口 |
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m3/t 产品) |
液态环氧树脂 |
8 |
|
溶剂萃取法固态环氧树脂 |
10 |
||
水洗法固态环氧树脂 |
22 |
||
其它类型环氧树脂 |
10 |
||
1)企业法定边界污水总排口 |
表2 新建企业水污染物排放限值 单位:mg/L(pH 除外)
序号 |
污染物名称 |
排放限值 |
污染物排放监控位置 |
1 |
pH |
6~9 |
污水总排口1) |
2 |
化学需氧量(COD) |
90 |
污水总排口 |
3 |
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
15 |
污水总排口 |
4 |
悬浮物(SS) |
10 |
污水总排口 |
5 |
环氧氯丙烷 |
0.005 |
污水总排口 |
6 |
挥发酚 |
0.2 |
污水总排口 |
7 |
苯 |
0.005 |
污水总排口 |
8 |
甲苯 |
0.03 |
污水总排口 |
9 |
二甲苯 |
0.03 |
污水总排口 |
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m3/t 产品) |
液态环氧树脂 |
6 |
|
溶剂萃取法固态环氧树脂 |
9 |
||
水洗法固态环氧树脂 |
16 |
||
其他类型环氧树脂 |
8 |
||
1)企业法定边界污水总排口 |
4.1.1.4根据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在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或环境容量较小、生态环境脆弱,容易发生严重环境污染问题而需要采取特别保护措施的地区,应严格控制企业的污染物排放行为,在上述地区的企业执行表3 规定的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
表3 现有和新建企业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 单位:mg/L(pH 除外)
序号 |
污染物名称 |
排放限值 |
污染物排放监控位置 |
1 |
pH |
6~9 |
污水总排口1) |
2 |
化学需氧量(COD) |
50 |
污水总排口 |
3 |
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 |
10 |
污水总排口 |
4 |
悬浮物(SS) |
8 |
污水总排口 |
5 |
环氧氯丙烷 |
0.003 |
污水总排口 |
6 |
挥发酚 |
0.1 |
污水总排口 |
7 |
苯 |
0.003 |
污水总排口 |
8 |
甲苯 |
0.01 |
污水总排口 |
9 |
二甲苯 |
0.01 |
污水总排口 |
10 |
总磷 |
0.5 |
污水总排口 |
11 |
总氮 |
15 |
污水总排口 |
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m3/t 产品) |
液态环氧树脂 |
5 |
|
溶剂萃取法固态环氧树脂 |
7 |
||
水洗法固态环氧树脂 |
12 |
||
其他类型环氧树脂 |
6 |
||
1)企业法定边界污水总排口 |
4.1.2 基基准水量
4.1.2.1 现有企业和新建企业及不同类型的环氧树酯产品,其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分别见表1、表2和表3。
4.1.2.2 水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适用于单位产品实际排水量不高于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的情况,若单位产品实际排水量超过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须按污染物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将实测水污染物浓度换算为水污染物基准水量排放浓度,并以水污染物基准水量排放浓度作为判定排放是否达标的依据。产品产量和排水量统计周期为一个工作日。
4.1.2.3 当企业同时生产两种以上、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的不同的产品,且将产生的污水混合处理排放时,按下式换算水污染物基准水量排放浓度:
式中:
C基—水污染物基准水量排放浓度(mg/L)
Q总—排水总量(吨)
Yi—某产品产量(吨)
Qi基—某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吨/吨)
C实—实测水污染物浓度(mg/L)
若Q总与ΣYi×Qi 基的比值小于1,则以水污染物实测浓度作为判定排放是否达标的依据。